不少孩子有爱打小报告的习惯,在学校向老师告状,回家向父母告状,对于这种情况,老师和家长也挺无奈。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呢?又应该如何改变呢?
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,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五种:
1.被别人欺负后,想寻求大人的保护。
2.检举他人,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。
3.追求自我表现,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。
4.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,免受批评和惩罚。
5.是嫉妒他人,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,抬高自己。
孩子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,大人对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,及时予以正确处理。此外,孩子之间有小摩擦是很正常的事。孩子通过攻击与被攻击可以学会爱护别人与保护自己的正当行为。家长完全不用把它当一回事。建议家长:
1.教导孩子不告状。
现代中国的独生子女养成凡事依靠家长的惯性,不管大事小情“告诉妈妈”成为口头禅,家长的参与剥夺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,往往又使事端复杂化。中国孩子爱告状习惯从小养成,并带到了国外:美国人认为中国孩子很可笑,小小的事情告个没完,与其告状不如教孩子自己解决。
2.告诫孩子不可首先攻击别人,但要培养反抗意识。
这就是别找麻烦,不可去讨人嫌,而且欺负人是不光彩的事,欺负弱小更是可耻,但对别人的攻击亦不可坐以待毙,要培养孩子的反抗意识,不管胜负,回家一律不可哭鼻子。这不是鼓励孩子打架,而是教孩子独立去处理这类事件,节省了大人的精力,又锻炼了孩子。